烟台论坛-烟台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点这里注册
查看: 465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收起左侧

烟台毓璜顶医院成立惰性淋巴瘤专病门诊 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命之光

[复制链接]
     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5-11-5 10:28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 | 来自山东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点这里注册

x

近日,烟台毓璜顶医院正式成立了惰性淋巴瘤专病门诊,为患者提供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优质化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服务。此次专病门诊的成立,将助力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获得更加优质高效的体验。
据了解,滤泡性淋巴瘤是B细胞淋巴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,整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,其易复发、难治愈的特点使得改善患者预后成为临床热点与难点。而今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,滤泡性淋巴瘤诊疗策略不断推陈出新,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命之光。目前,患者预后总体较好,10年无病生存期已有了显著改善,未来无病生存率的进一步提升也值得期待。

惰性淋巴瘤易复发、易转化,需长期观察治疗
“港城淋巴瘤患者呈上升趋势,其中惰性淋巴瘤的比例占到了近三分之一。” 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内一科主任马俊杰表示,惰性淋巴瘤是一组临床进展相对缓慢、病程较长的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)。惰性淋巴瘤作为淋巴瘤的一种常见亚型,疾病发展速度缓慢,在早期往往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,需要长期观察和治疗。滤泡性淋巴瘤(FL)、边缘区淋巴瘤(MZL)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是较为常见的惰性淋巴瘤。

尽管惰性淋巴瘤侵袭性不强,但存在“无法治愈,易复发,易忽视,易转化”四大特点,且转化和进展后的预后较差。“延长患者的生存指标、延缓疾病的复发是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的关键,需要继续探索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诊疗模式。”马俊杰指出,患者常面临治疗期间松懈、不良反应未能及时处理、复发后未能及时复查等问题,因此需要系统性、综合性、全程的疾病管理,以带来长期生存获益。
为探索淋巴瘤“治愈”之路,烟台毓璜顶医院持续加强淋巴瘤专科建设。马俊杰认为,淋巴瘤亚型众多,病理分型和临床表现极其复杂、疑难病例较多,不同亚型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案选择差异大,因此患者更需要精准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以提升治愈率。通过专病专治的诊疗模式,惰性淋巴瘤专病门诊将为患者提供“专病、专门诊、专治疗”的就医渠道,节约就诊时间,助力优质的全程管理。

多学科协作助力淋巴瘤患者精准治疗

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内二科主任徐俊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惰性淋巴瘤中心”的成立,正是为了将这场“持久战”从传统的、可能有些被动的“游击战”,转变为有组织、有策略、全方位的“体系化作战”。对于患者而言,这意味着一场诊疗模式的根本性变革。在传统模式下,患者可能在不同科室间辗转,诊断信息可能分散。而在惰淋中心会整合病理、影像、分子遗传和流式细胞等顶尖资源,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精确的病理分型(如滤泡性淋巴瘤、小淋巴细胞淋巴瘤、边缘区淋巴瘤等)和风险评估。 不仅看肿瘤本身,还会对患者的全身状况、伴随疾病、心理状态、营养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,为制定长期管理策略打下坚实基础。

对于“观察与等待”期的患者,中心会进行主动监测,建立详细健康档案,定期规律复查,“观望”绝不等于“放任”,一旦出现治疗指征,能立即启动最合适方案,避免延误。惰性淋巴瘤的病程长达数十年,传统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模式难以胜任。徐俊卿表示,如今每位患者会有一个固定的联系人,负责预约、协调、答疑解惑, 成为患者与复杂医疗系统之间的“桥梁”,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奔波与焦虑。
今年以来,烟台毓璜顶血液内二科已经成功为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成功移植,均成功出舱且无任何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表现。患者包括19岁大学生、50-60余岁长者,还有从天津慕名而来的单倍体移植受者。徐俊卿表示,移植团队通过改良预处理方案、优化干细胞来源、强化GVHD预防策略,可显著提高患者对移植的耐受性,降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,把控治疗费用,有望进一步提升移植疗效和适应人群。
惰淋中心实现从“标准化”到“深度个体化”的飞跃   
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内一科副主任刘小倩,同时担任莱山院区病房负责人,是美国希望之城国家癌症中心博士后,擅长淋巴瘤、骨髓瘤的规范诊治及疑难病例会诊。她表示,惰性淋巴瘤中心的成立在治疗和科研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,它彻底改变了以往“零敲碎打”的模式,形成了一个以患者为中心、临床与科研紧密互利的良性闭环。

来自美国的患者Anna,在烟台工作期间确诊淋巴瘤,在对比青岛和睦家医院及国内、省内各大医疗中心后,最终选择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内科莱山院区治疗,并获得完全缓解。医疗团队的精心诊治与人文关爱获得高度认可,Anna及父母多次书写感谢信表达谢意。
在治疗层面,中心实现了从“标准化”到“深度个体化”的飞跃。刘小倩介绍,传统治疗主要依据病理分期和少数指标,而中心通过整合高频基因测序、循环肿瘤DNA(ctDNA)等尖端技术,能描绘出每位患者肿瘤的独特“基因画像”,精准预测复发风险、药物敏感性(如识别对化疗不敏感但更适合靶向药的患者)。 基于持续的监测数据(如 ctDNA),中心可以实现对“分子学复发”的早期预警,从而在影像学发现病灶前就提前干预,真正实现“防患于未然”。此外,中心还为患者提供从诊断、治疗、随访到康复、心理支持的“一站式”服务。这确保了治疗的连贯性,避免了因转诊、信息缺失导致的治疗中断或偏差。 在这里患者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如CD20/CD3双特异性抗体、CAR-T 细胞疗法、新型 ADC 药物、EZH2 抑制剂等突破性疗法,尤其是在多线治疗后无药可用的困境中,全新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。(通讯员:李成修 马瑾)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点这里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社区地图 | 删帖帮助 | 手机版

烟台论坛-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

免责声明: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,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。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