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接到通知,公司全员培训。下午,由公司的顾问,同济大学的教授,给我们做工艺方面的讲课。
我的专业,和公司的生产工艺本无直接关联。这样的培训,又是在周一的午后,与我个人来说,内心本初的不情愿,是不言而喻的。

昨天下午三点多,因为临时突发的工作,我被同事叫离公司会议室,刚好是教授讲课结束的时候。意犹未尽之时,我是极不情愿地离开的。
和自己的专业完全不搭边的工艺流程,简而言之,就像让一个木匠,去听王阳明心学的课程。手艺人和思想家,彼此分属于不同的空间领域,一头雾水,茫茫然不知所以然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从不情愿听课,到不情愿离开,乃至于昨天下班前,我和同事说,假如,听教授的课需要付费,我会毫不犹豫地把今天的工资全部拿出来买票。
昨晚回到家,在社交平台上,和朋友聊起这件事。我说,如我这种朽木不可雕琢的粗人,居然有机缘,听到如此高水准的课程,何其幸哉,何其快哉!

教授之所以是教授,自然是有着寻常人难以企及的层次和高度。教授坐到讲座前,一开口,气场的光环,就环绕在他的身边。
教授的第一句话是,“今天是同济大学的校庆日。作为同济人,我在烟台,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喜悦和荣耀。
“烟台机场有一幅很大的广告牌,上面的一行字,特别能打动如我这样的外地人,山与海,共奔赴,你和我,在烟台。来到了美丽的烟台,我自己也觉得到家了。”
几句话,从高度上,情感上,教授的这堂课,一下子就立住了。

专业知识,尤其还是自己没有探究过的领域,通常来说,听这样的课程,云山雾绕,听天书一般,而且还是在周一的午后,能够不打瞌睡,就已经不容易了。
我却是听得津津有味,一秒钟的精彩,都不曾有错过。
知识如同一堆柴。普通人告诉你,这是一堆柴,可以用来烧火。而接下来,如何用这堆柴来烧火,全看自己的悟性。
高级的老师会告诉你,这是一堆柴,你要挑拣出哪些是湿的,哪些是干的,湿的需要晾晒后使用,而干的也可以直接用来烧火。
教授会怎么说呢?首先,教授的切入点是居高临下的,是高屋建瓴的存在。教授置身于云端,一一指点出,这堆柴中,组合的各种不同的物质,各个分属的物种,每个物种应该属于哪一个楼层。
然后,从楼层,到房间,然后,再结合不同的楼,不同的地域,这堆柴,又是如何分别发挥作用的。

当然,以这堆柴做比方,只是为了淡化我对公司生产工艺的不了解。就像是讲解一座建筑,一套房子,教授就像个神仙,言语间,就把钢筋混凝土的结构,做剖面切割,做分解,纵然是我这样的门外汉,居然都能看得懂这个房子的构造成型。
关于教授讲课的技巧,互动气氛,自然是不着痕迹,随手拈来。

坦率地说,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,能够再听教授的讲座,即便是与我的专业没有多少关系的内容,我亦是迫不及待地期待着。
真的不一样。太不一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