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下乡实践
<!----><style type="text/css">html{font-size:375%}</style><link href="https://pic.app.ytbbs.com/static/publish/css/style.css?v=20240712" rel="stylesheet" position="1" data-qf-origin="/static/publish/css/style.css?v=20240712"><!-- 付费贴--> <div class="preview_article "> <!----> <p>“民族欲振兴,乡村当先行。”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,为乡村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蓝图。7月11日至17日,烟台理工学院“滴水涟漪”志愿服务队奔赴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街道,开启为期7天的乡村振兴探索之旅。</p><p> </p><p>这支由文法学院精心组建的队伍,在乡村服务领域已深耕9年。此次调研聚焦姜格庄街道的多元产业模式与脱贫成果。队员们从松岚村400亩现代化的果园出发,途径里口山“小杏子”的产业之路,最后抵达再思书院感受文化助力。</p><p> </p><p>松岚村的生态发展令人眼前一亮:智能滴灌系统既节水又高效,10万只鸡鸭的养殖与种植形成循环模式,雪后采摘的苹果价格翻倍,年收益达500万元。里口山借助合作社进行深加工,让易坏的杏子变成美味的果酒、果酱,还结合“杏花节”打造文旅IP,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。再思书院由能人回乡打造,成为文化聚集地和网红打卡点,串联起“春赏花、夏读书、秋品果”的特色体验。</p><p> </p><p>队员们在日志中感慨:“乡村振兴藏在果园的滴灌中、果酒的芬芳里、村民的欢笑间。”7天的调研虽短,却让他们找到了“文化引领+能人示范+产业协同”的振兴路径,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参考的“姜格庄模式”。</p> <!----></div> 优秀
页:
[1]